靖明 第514节
  应该就是最后一关了吧?
  朱厚熜并不明确地记得,瓦特改良蒸汽机,就是在当时的纽科门蒸汽机的基础上设计了独立的冷凝器,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效率。
  这没办法,朱厚熜前生只是个会计,他能指方向、给支持、给鼓励就是极限了。
  这些划时代的东西,仍旧需要具体的人不断去实践、琢磨、改进。
  大明在朱厚熜的带领下发展了二十年,如今才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从天、物、人三理的官学中刚刚成长起来的时刻。
  哪怕如此,科举考试当中,占主流的仍旧是代表人理的那些实践辩证理论,和物理关联更紧密的,只有必考的算学、简单的历法和地理以及由诸多部门联合编纂的一本《百科大典》中的常识。
  这些常识,还只是去年才列入明年会试考纲的玩意,第一版。
  但睿王投身这种科研事业,也许就代表了新一代年轻人到了可以发力的时候。
  朱厚熜对此感到很宽慰,也很期待。
  需要一个足够有代表性的物事出现,需要一批人出现,皇帝予以充分的鼓励和表彰,再激起新热情、引发新气象。
  朱厚熜从博研院回宫了,郑魁他们只能对于皇帝仍旧持有耐心、仍旧持有希望深为感动。
  哪见过这么让他们祸祸银子、一祸祸就是十年的皇帝?
  今年又有万寿大典,皇后崩逝了,皇帝不开心。
  郑魁等人非常希望今年能成功,让皇帝期待了这么久的东西终于做出来了,应该会是一件让他老人家开心的事吧?
  像这么想的人,还有严嵩。
  御极二十载,又是诸国来朝的局面,再次定下心来的严嵩只能投入时间精力,去完成皇帝要用文化招揽藩国民心的大业。
  今年要刻印很多书籍,到时候卖给他们!
  另外,筹备了多年,大明与外藩之间的堪合、签证等等诸多制度,也到了全面推行、大肆吸揽外族人才的时候。
  这一切,都是今年万寿大典的重头戏。
  朱厚熜回到了宫里,因为睿王的选择而想起了另一件事。
  好久没想起老秦了,更是好久没想起老秦当时说过大明宗室里有个科学奇才的。
  是谁来着?忘了……
  皇帝他老人家越来越忘事了。
 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让黄锦把一个上了锁的大盒子拿了出来,朱厚熜静静翻阅起来。
  御书房里,在大位上已经坐了二十年的皇帝,仍像这二十年来一样,似乎总有那么多事要忙。
  而在刚刚经历了一场风波的宫里,陪伴了皇帝这么多年的黄锦静静看着微皱眉头翻阅书册的陛下,只觉得这一刻的他更显得孤独。
  过了一阵之后,皇帝轻声嘀咕了一句:“找到了……”
  而后提高了声音:“黄锦,你差人去宗人府问一问,有没有哪一藩,子嗣里有个叫载堉的。”
  “载堉?”黄锦确认了一遍。
  朱厚熜提笔写下两个字,让他看了看。
  黄锦看过之后,就先出去了。等他回来时,只见御案上又摊开了很多书,有博研院和皇明大学院那边编纂的,也有阿方索从葡萄牙送过来的西洋书籍。
  “……陛下,歇一歇吧。”
  朱厚熜只轻声说了一句:“茶有些凉了。”
  黄锦无奈,只能再去泡热茶。
  朱厚熜最终还是没能从这些东西里找到灵感,而下一件事情就把他从这具体的“科研工作”中拉了回来。
  “陛下,陕西右参政孙元到了。”
  多年来,皇帝要付出更多精力的,永远还是这些事。
  “宣吧。”
  第432章 真实的皇帝
  皇后的长兄回来了,跪在他的皇帝妹夫面前行了礼之后,被皇帝亲自搀了起来。
  御书房里的气氛哀痛,黄锦心里默默叹了一口气。
  朱厚熜看着孙元已经黑瘦了的脸庞和上面的皱纹,轻声说道:“这么多年,辛苦你了。”
  “臣不苦,陛下节哀,保重龙体才是。”
  “坐吧。”朱厚熜回到了御案后坐了下来,“陕西那边的树长得怎么样?”
  “……难。”孙元实话实说,“树种倒在其次,栽树的人手太缺。那毛乌素一带禁了耕牧,百姓自然是宁去河套边区。西宁边市大兴,商贸不绝,臣给不起比企业和公司更高的薪资。”
  做这件事,是短期内见不到效果的事,纯投入。
  这一点,其实君臣也都明白,而且尝试寻找一些两全其美的经济作物。
  “沙枣,枸杞,文冠果,如今都还没收成?”
  “收成是有。”孙元开口道,“但挂果不多,收成后,质相不佳。臣这次回来,还想奏请陛下,让农学院的供奉们再去一趟陕西,这回派一些人常年呆在那边。不同树种,还是要看看能不能嫁接为新,在那里更易成活,挂果更多。”
  朱厚熜点了点头,但却说道:“陕西的奏报,朕一直留心。孙家劳苦功高,你在陕西已经呆了这么多年,底子已经打好了。将来改良树种,有百姓愿去那里种树得果以此为业,这不是只花时间就能行的。这次回来,你就留在京里吧。”
  “……臣,还是去陕西的好。治沙多年,不可功亏一篑。”
  朱厚熜摆了摆手:“朕已有打算,心里有个人。他去了,定能把这件事继续做好。”
  “不知是何人?”孙元问了一句,而后解释道,“陛下恕罪,臣不是要违逆圣意。只是那里的树都是臣张罗着栽下去的,臣记挂着……”
  “你有这层记挂,朕没看错你。”朱厚熜顿了顿之后道,“是海瑞,嘉靖十四年的进士。如今他在六品也有几年了,朕会委他一个巡沙御史,专办此事。他……吃得苦,也爱民如子。”
  “臣听说过他。”孙元恍然,“知台湾边区新港县,颇有教化美名。土民汉民,皆视为一体,开荒垦田,兴修水利,有青天美誉。”
  “让他去那里,他会把你的差事继续办好的。”朱厚熜回到正题,“让你留京是为什么,想必你也清楚了,不必再提重回陕西。”
  “……是。”
  孙元之前是在表态,也只是今天这奏对的话由。
  孙岚的事情,才需要他这个长兄出面。
  朱厚熜缓缓说道:“在京重臣推举杨慎接任总理国务大臣,太子的事不用担忧了。这后宫也不可无主,朕对大明还有许多事想做,不能因后宫纷争牵扯太多精力。茗儿有遗愿,姐妹相继为后倒没太多别的麻烦,只是孙家如此恩宠,朝野会有议论而已。另外,那童氏母家……”
  孙元明白了皇帝的意思,有些无奈地低下头:“虽百般约束,但总难免有亲族以皇亲自诩,做了些败坏天家清誉的事,臣愧对陛下。”
  “人之常情,在所难免。”朱厚熜回想着陆炳查回来的情况,“也不是什么大毛病,无非在乡里多买了几亩田,多置了几家店。欺压乡里、戕害人命的事没做过,已经是约束得力了。”
  “……陛下之意,是让臣将来亲自约束?”
  他知道,过去那是因为毕竟隔着一层。只是孙交老年所收的侍妾,孙岚也非孙茗的同胞亲妹。但从眼下就热心置业的做派来看,如果孙岚贵为皇后了,被孙元谦让才袭封爵位的孙京恐怕压不住那童氏母家膨胀的利欲。
  朱厚熜点了点头:“孙京毕竟没有官位,不是朝中重臣。”
  “……臣资质愚钝,恐难当大任。”
  “无妨,治安总司总长的位置,都是朕钦点的。”朱厚熜都有了安排,“如今的两个副手,陈寅当初曾在成都护卫杨家,与杨慎有些渊源。袁红瑁是忠臣之后,也有勇谋。你在那个位置,用好人便行,如今大明内部也没那么多事。”
  “臣谢陛下信重!”
  用两任皇后的大舅哥做治安总司的总长,这下整个大明内部两京十六省的缉盗治安权力都在他手上,孙元的震慑力是足够的。
  他们兄弟二人,处事自然要更小心,不要被其他人挑出太多错处。
  平日里去约束本身小门户的童家,不是靠皇帝或者孙元兄弟一两句话就能办到的。真有事情的话,秉公处置,那才是正理。
  童氏本身还年轻,只怕孙元兄弟将来走了,她还活蹦乱跳。
  孙岚更年轻。
  不在接下来这十来年里把童家约束好,天知道将来会演变得如何?
  朱厚熜原本是真想就此不立皇后了,只晋升两个贵妃,让林清萍和文素云两人帮他把后宫打理好。
  孙茗出了难题,朱厚熜答应了她临终时的请求,就必须安排好,应对隐忧。
  现在除了孙岚的母家,更大的隐忧则是孙岚本人。
  “朕已降旨,以皇后和你父子于国皆有大功之名,在这时刻大赏孙家。童氏得了诰命,其父因打理粮储号庄田有功也赐了乡爵。外人或以为朕这只是哀痛之下恩赏孙家满门,但机灵的朝臣或许也猜到了一二。如何迎你那幼妹入宫,这事你随后去拜访一下崔元。”
  “京山候?”孙元有点意外。
  “母后走了,这大事,朕便委大长公主代为操劳吧。”朱厚熜提醒道,“去年以来,朕家事多有不幸。崔元献了计策,由大长公主以冲喜之名再奏请选些新人入宫,新旧相衡。然后宫旧人心有不甘事小,将来嫡出相争更为可虑。你那幼妹性情,朕不甚了解,便委了大长公主先看看,你先把她送过去,在大长公主府住一段时间。”
  孙元知道里面的凶险。既然要立一个新皇后,最不可揣测的始终是新皇后本人将来的心思。她如果有了儿子,等皇帝将来老了,她希望自己亲子有希望继承大统的话,那才是真正的天大麻烦。
  又要她为皇帝免除后宫烦扰,又要不争,对性情的要求何其高?
  “……陛下,皇后有此请,皆为太子而已。陛下如今既有妥善安排,太子无忧,何须横生枝节?”孙元跪了下来劝告,“孙家一门两后,也难承其重,陛下是否再斟酌一二?”
  朱厚熜沉默了片刻,随后开口:“茗儿还没走远,后宫里已然生出了事。后位在那里空悬着,始终是个难以抵挡的诱惑。再立别家之后,将来并非太子母家,问题一样很大。既然如此,你们兄弟二人就勉为其难,谨慎下去吧。”
  这次的事情里,曹察想要和太子深度捆绑倒不是令朱厚熜动容的。但文静仪因为不甘而最终被一点心思折磨得宁愿豁出去的情形,才是让朱厚熜认识到后宫之中隐藏着多少可能的点。
  时间过去得越久,后宫里的旧人爆发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大。
  上至妃嫔、下至宫女太监,都有可能。
  完全废掉这一套太监宫女制度?
  没什么意义,朱厚熜也不是政治小白了。皇权在那里,皇帝本人对于后宫的占有私欲摆在那里,这套制度那么绵长的生命力证明了它的可靠。
  当年一口气选了十二个,后来又有卡萝丽娜和朵颜、兰纳、鄂尔多斯的进献,朱厚熜精力旺盛的年轻时也曾有身为帝王觉得理所应当的放纵享受。
  现在的情况就是结果,矛盾无处不在,万事一体两面,诚然不是虚言。
  受着吧。
  在这方面,朱厚熜也成了自己这个家的裱糊匠。
  这里面,又有没有自己对于新人的期待呢?
  朱厚熜看着孙元离去的背影,心里觉得也是有的。孙元说得有道理,朱厚熜考虑的也有道理。
  凡事的解决办法本来就有很多,无非是朱厚熜选择了这样而已。
  就真实一点吧。